致力于做对您最有帮助的总结网!总结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范文 >  其它总结范文 > 内容页

纪录片《路》观后感模板5篇

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值得我们写观后感来记录,观后感在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下面是发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纪录片《路》观后感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纪录片《路》观后感模板5篇

纪录片《路》观后感 篇1

作为《航拍中国》的总导演,余乐坦言,直到看到网上观众评价,他才松口气。毕竟,这是一个以80后为主体的新鲜团队,能够给观众带来多大的惊喜,还是取决于团队是否提供了清新的语言,与观众是否保持了平等沟通的姿态,并且最终节目本身是否呈现出了该有的质量。

6集纪录片中,最令人关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贯穿其中,也成为一大看点。在篇中,绿洲文明的特色,驼队、登山队、转场的牧民、城市的繁华都成为一部纪录片中令人惊艳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须要关注。如果只拍风景,没有人类参加,就太孤单太冷艳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在,自古人类逐水而居,绿洲文明是我们看的总体方向。而且,位于内陆腹地,亚洲中心,与多个国家接壤,与多个文明在历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里,这种独特的人文特点,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向全世界介绍。余乐说。

拍人文纪录片并不容易,更何况,还是一个50分钟航拍的片子,要让观众有耐心地看,并心生喜欢,更加不易。毕竟,社会发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划分到不同空间,要从空中看,无法施展手脚,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还是以农业文明为主。

所以在,我们尽量以农牧业文明来展示人文环境。比如哈萨克牧民的转场,非常适合于航拍,他们经历了很长的路线,每个路段又有不同,整体拍摄下来,壮观震撼。他说。

而对于王连明,更大的感受是遗憾:没拍够,还是有很多镜头没有呈现得太理想。比如沙漠、戈壁,应该加入一些更有生机的元素,比如人,以及更能体现野性的元素。他说,篇只是一次预演,自己的公司已打算拍电影版,真正想把的魅力拍出来,还得是在大银幕上:虽然航拍中国得到较好的反映,

但我觉得,魅力只释放了一半。还要再下点功夫,会更美,更震撼。王连明说。

纪录片《路》观后感 篇2

于我而言,纪录片代表着枯燥、乏味,但是这次党校安排我们看的6集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却抓住了我的眼球,先不谈内容,纪录片本身就是一次创新的尝试,是世界首部采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

此纪录片一共有六集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和浪潮,记录片通过一个个事例,展示了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涉及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基因编辑技术、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等等,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明白了现金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国际地位,但是本片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创新本身。记得片中有一学科带头人说到squo;很多前沿高端科技,其他国家是不带我们玩的,所以我们只能创新,才能实现弯道超车,才能让国家在高端科技方面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squo;。我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闻鸡起舞的工作精神,才有我们看到的如今国力。

虽然片中讲的都是前沿科技的创新,但其实创新可以发生在任何行业、任何环境、任何事物。观完此片后,我有种深深的危机感,我们这样在一线的基层工作,每天面对大量的不同的人、事、物,按理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理应跟上节奏,以创新的精神,用各种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处理。但事实上,虽然我们时时把创新放在口头,但很多时候我们奉行的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墨守成规、得过且过成了最真实的写照。

创新是不易的,但是不创新却是迟早要被淘汰的;创新是需要坚持的,成功不是想想就能得到的。但愿我在这里也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纪录片《路》观后感 篇3

自1月12日开始,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五集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在央视综合频道晚八点黄金档播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全媒体推送,爱奇艺、芒果tv、优酷视频、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跟进播出。

凭借权威的视角、生动的细节及精良的制作,《国家监察》一经播出便引起关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各商业网站等数百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和推送,同时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今日头条、百度百家号等新媒体平台也进行了大量报道。据cms时段收视率显示,《国家监察》在央视综合频道24小时收视率排名第二。在网络平台上,《国家监察》高居爱奇艺纪录片热度榜单第一名,芒果tv纪录片推荐榜单第一名,腾讯视频上线2小时播放量超过24万,《国家监察》迅速成为全网最热纪录片。

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召开前夕,《国家监察》如约而至,再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既体现了政治高度,又体现了艺术水准。央视新闻客户端评论,《国家监察》是一部重大时间节点编排播出、显示全面从严治党决心的精品力作,生动讲述了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故事。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评论,艾文礼等主动投案,正是在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了权威,整合了资源,健全了体制,形成了监察全覆盖的强大威力。

在《国家监察》纪录片引爆全网的同时,纪录片中的诸多细节也引发网友关注。反腐大片国家监察贵州贪官往下水道倒茅台倒不尽两亿赃款堆家中不敢花贪官家中搜出674张购物卡等与《国家监察》相关的话题纷纷进入微博热搜榜。

茅台往下水道倒也倒不尽的贵州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两亿赃款堆于家的华融资产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贫困乡为刷白墙竟花799万的安徽阜阳刷白墙等《国家监察》中的短视频也进入抖音热点榜。微信公众号政知见评论,王晓光与他人约好暗号接头密谈、经销商为讨好袁仁国送黄金打造的仁国鼎、艾文礼带着三个箱子去自首、秦光荣1600平方米的秦家大院等首次曝光的案件中的情节,比影视剧还要精彩。

?国家监察》治理效能,我们都能感受到谁动群众的扶贫奶酪,纪委监委就动谁监委把这些自以为管不住的人管住了监察体制改革给所有公权力戴上squo;紧箍squo;,保障公权力永远为人民谋幸福反腐无死角,让贪官无处可逃……《国家监察》引起网友热议,而在哔哩哔哩网站推出后,更是引起年轻网民的关注,纷纷留言点赞,《永远在路上》《巡视利剑》刷了2遍,现在《国家监察》来了纪委出品,必属精品!从广大网友的留言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和拥护。

?国家监察》引起如此强烈社会反响,生动地印证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证明了全面从严治党真正深入人心,真正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也再一次彰显了人民群众对纪检监察机关的殷切期许。

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这既是党中央对纪检监察机关的要求,也是纪检监察机关更好回应群众期许的具体举措。

纪录片《路》观后感 篇4

在所有的影视片中,纪录片可以算是真实性、文化性最高的片种。它真实记录我国历史发展变化和周围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以影像记忆的方式为当今的我们留下了一部部民族文化史书,通过媒介的传播与观众进行交流,为过去流逝的岁月储存大量宝贵的影像资料,从而促进我国乃至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有学者称,从传播人类文明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功莫大焉。

近几年,关于南京的纪录片层出不穷,如《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梦魇》、《南京城》等,还有很多纪实性的栏目等都讲述着南京的过去与现在。南京是中国苦难最深、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座城市,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如此紧密相联。《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更为精辟:中国人的口号可能有50条。但他们实际上只需要一条就够了,那就是squo;牢记南京squo;……①此言不无道理,确实,南京曾经经历过华夏乃至世界最惨痛的记忆,也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旺盛的辉煌。

一、影像记忆

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2480多年的建城历史书写着其无数的辉煌。然而,很多人对于南京却是由一段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开始的,这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忘却的记忆。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侵占南京,在短短的六周之内,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屠杀我国30多万的平民和士兵,史称南京大屠杀。自20世纪80、90年代至今,全世界人民开始关注这段令人震撼、惊讶和恐怖的历史记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也随之涌现。

正如表格中所列的纪录片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也就不同。

?南京暴行纪实》是迄今记录南京大屠杀最早的一部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如果说日记、信件可以让那些日本右翼分子拿出来造谣生事的话,那么这一部纪录片应该让他们哑口无言。这部片子是德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一架不常见的16毫米的摄影机在南京的各个大学、医院和其他一些地方拍摄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画面,日军入城式、难民区惨景、南京街头到处都堆集着烧焦的白骨……由于当时条件和技术的限制,画面的剪辑比较粗糙,只是简单地删减几个镜头,然后组接在一起。然而时隔多年,一些影像依然清晰,后期许多纪录片中的很多影像都来自于这部纪录片。

在我国国内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真正关注南京大屠杀的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1982年,日本通过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事,激起国人的愤慨,也唤起全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同年,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南京大屠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丰富翔实的资料把1937年那个真实可怕的南京城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击败和极大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愚蠢的谎言。然而当时电视机仍未普及,电视观众少,所以导致这部纪录片最终的反响不是很大,很多观众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仍不是很清晰。真正开始有些影响的纪录片是1987年,为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南京电视台拍摄了系列片《南京大屠杀》,值得关注的是这次片子不仅局限于国内,而且也到了日本,有侵华第16军团曹东史郎的反省和谢罪,也有爱知大学教授江口圭一对日军暴行的揭露,更有受害人夏淑琴、李秀英等对日本军国主义展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当年守卫南京的将领孙元良和工兵(营长)纽先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顾问桂裕等一系列的珍贵镜头。②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纪录片宏观性强,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很多细节和画面是通过人物口述或者解说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故教化的意味比较浓。

2008年,南京市委宣传部摄制的《见证南京大屠杀》则是对前两部的拓展,影响范围广,并获得业界一致好评。该片主要以纪实为原则,所有的拍摄剪辑都是从见证角度出发的,以当事人所见所闻为主。据悉,该片采访遍及国内16个省市,远赴美国、日本、德国、丹麦和中国台湾等9个国家和地区拍摄收集史料。创作者们为了便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当年日军大规模集体屠杀地点的选择和当年国际安全区的位置,在摄制中使用直升机对上述地点和今日南京城区、古城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以表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取得了较好的影像效果。据悉,这次航拍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次就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题材所进行的航空摄影。③另外,新世纪以来,国外媒体对南京大屠杀也越来越关注,国际上也先后出现了几部影响甚广的纪录片,最有影响力的要属《南京梦魇》、《南京》、《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它们不但向西方社会揭露日本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恐怖暴行,其独特的叙事特点也给国内创作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之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美国导演郎恩·约瑟夫的纪录片《南京梦魇》就摆脱了传统的纪录片思维观念,片中没有幸存者的控诉,也没有什么专家的点评,其影像视频基本上只是一些非连贯性的文字图片:档案资料、动态影像、解说等。片子是通过描述战前战后的南京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战前的南京正如影片所说:南京,是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城市。而陷落的南京到处是日军炸弹的攻击,无数被炸毁的房屋和炸焦的尸体,侵华日军制造出的各种不堪入目的虐杀方式……。郎恩·约瑟夫更是运用一种客观而冷峻的视角来展开对这次屠杀的分析,其一是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的军国主义思想,其二是国内蒋介石政府军的溃退与抵抗。朗恩·约瑟夫以全球化视角来展开对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通过其影像的真实纪录来冷峻地呈现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和谐的破坏和屠掠。片中解说员吴海燕的语气平淡而又冷静,整体上显得很客观。吴海燕说:约瑟夫不只一次地和她说,别让观众听出你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导演约瑟夫还专门为影片开设了网站,借助于网络传播,《南京梦魔》在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纪录片《路》观后感 篇5

总的来说就是这些,《大国崛起》讲述九国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霸权的欣赏。《大国崛起》不厌其烦地向观众展示:大国拥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荣耀和丰富多彩的称霸故事。《大国崛起》饱含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推崇。《大国崛起》始终贯穿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褒扬,能够说到达了迷恋程度。(《大国崛起》给了《国富论》异常高的地位,着墨极为厚重,不仅仅很多引用亚当?斯密的原话,并且排出强大的专家阵容叠加赞赏。)《大国崛起》浸透着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赞扬。《大国崛起》充斥着美化殖民主义的言辞,对殖民人物往往赞赏有加。

让我们看一看尊重史实的学者们是怎样写的。西部的开拓是在剥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过程中实现的。对特库姆塞领导的泛印第安人运动的镇压,结束了东部印第安人联合抵抗白人侵犯的历史。在1830年代,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中西部农业商品生产和南部棉花种植园经济的扩大使白人扩张主义者急切地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1830年国会经过了《迁移法》(removalact)。这是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法律依据。印第安人部族如索克斯(saux)和福克斯(fox)人在酋长黑鹰领导下进行了反抗斗争,于1832年试图回到伊诺斯西北部的家园,遭到伊利诺斯州长派出的民兵的杀戮。住在佐治亚西部至密西西比河和向北到北卡罗来纳西部和田纳西东部的四大印第安人部族奇卡索人(chickasaws)克里克人、乔克托人(chocktaws)和切罗基人进行了抵抗。佛罗里达的塞米诺尔人也一向顽强抵抗,但都遭遇到失败。1844年,美国东部的34的印第安人被迫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而未迁走的30000印第安人大多留在苏必利尔湖的偏远地区。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13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理解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以往出现过,之后相继消亡的礼貌。结论是这些礼貌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