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做对您最有帮助的总结网!总结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范文 >  其它总结范文 > 内容页

玩三国志13的心得体会7篇

经常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写心得体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思想得到提升,发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玩三国志13的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玩三国志13的心得体会7篇

玩三国志13的心得体会 篇1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_、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_,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_、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_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

玩三国志13的心得体会 篇2

纵观古今,听闻乱世之使命便是出英雄。群雄起,讨董卓,枭雄生,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纵使时至今日,观之,也倍感热血沸腾。

时常梦萦三国时分,难忘夏侯敦拔矢啖睛的豪气,难忘张飞一夫当关长坂坡,更莫说温侯骑赤兔之飒爽英姿。读之尽兴处,更恨不得手扛武器,亲上战场。可我,有的是什么?我有子龙的忠肝义胆,亦或是典韦宁死不动摇的忠心,还是公瑾运筹帷幄的潇洒才智?

我一无所有,仅凭一腔热血,有如清末的康有为变法,最终只会落个满盘皆输的下场。可我不愿做浩瀚历史的一隅,不,或许连一隅我都称不上,碌碌无为的我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所遗忘不是么?如同这些英雄一般,为国出力,名垂千古我不敢妄想,至少,我该实现自身的价值。直至今刻,我才终于理解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虽不敢妄称才。然而上天将我置于世,必有其理由。我定有我存在的价值,只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三国浩瀚历史,寥寥数语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战役,陈寿也只能几笔带过,我们永远无法深刻体会其中的艰辛,其中的残忍,更何况那些足智多谋的文官,奋勇杀敌的武将?破五关斩六将,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诗等等,这些,是天生变具备的才能吗?不错,他们定是在此方面有过人之处,然而,没有人能否定他们为实现自身理想价值所付出的努力。

或许,我们并不具备他们这样傲人的才能,但我们并不能忘记去努力。因为一切结论,皆建立在假设之上,唯有至我们奋斗到死的那天,才能分辨,上述的才能我们到底是否具有。

正所谓读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以三国之史为镜,可以成大业。

玩三国志13的心得体会 篇3

呼…花了将近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争权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如果说曹操是大汉的灭亡者不如说是大汉的继承者。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了,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玩三国志13的心得体会 篇4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个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但这仅仅是小说不能带表历史。

?三国志》当然也是写的这些,不过是以人为题,还有就是他是历史。这些过程我就不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中,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到底周瑜是不是像罗贯中所说的小肚鸡肠和阴险狡诈呢?为此,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直到读了一下三国志,我才明白:周瑜在历史中不是像在《三国演义》里的一样。他很年轻就挂帅上阵,孙策还临终托故给他。可见他在吴军中的形象有多么好。哪为什么罗贯中要把他写得那么坏呢?原来是罗贯中对诸葛亮有种寄托,把周瑜写坏点可以村托出诸葛亮的好。这下子,本来周瑜没有这件坏事变成了有这件坏事,本来周瑜有这件好事变成了没有这件好事。你们说他惨不惨啊!罗贯中觉得这样子还不够,还要把诸葛亮再神话一下,就又多了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罗贯中编出来的故事。这下可好,《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大了,人们就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渐渐忽略了《三国志》。从人们口里传出来的就只有周瑜的一些或自己本身或罗贯中编上去的一些坏毛病,而没有了罗贯中的好了。

我觉得,在熟读小说《三国演义》的同时,不妨也来读读原汁原味的历史《三国志》。

玩三国志13的心得体会 篇5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这个乱世,群雄逐鹿,人才辈出。其中,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并不喜欢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他把曹操写的那么阴险狡诈,和《三国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国志》里的曹操是一名乱世之中的英雄,足智多谋,我觉得他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反而,他是一个很讲情义的人。关羽上次战败,不仅与刘备走散,还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摆出大量的好处请求关于能归降于他,但关羽没有答应,坚持要去找刘备。过了几天关羽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曹操看见后,非但没有派兵去将关羽追回来,发呢让他去找刘备,可见他是一个惜才且讲情义的人。

一个国家的兴亡,除了要有一个贤明的君王,其次,一个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谋士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诸葛亮,他一心为刘备出谋,使得蜀国的实力日益壮大起来。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他不骄不傲。街亭失守,他却自降三级。刘备死,后主刘禅继位。可诸葛亮非但没有篡位。反而更加忠心地辅佐刘禅,才总算稳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宣扬和学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每当听到这首词,我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三国时将士厮杀的情景——那是一个真正的三国!

玩三国志13的心得体会 篇6

自从读完威廉·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后,就喜欢上读历史类的图书了,前几天,我又攻读完了又一本史诗著作——《三国志》这是西晋陈寿的代表作,这让我像蜜蜂遇到了花蜜一样高兴,我像饿狼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下面是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看的一篇。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吕布再次反叛朝廷归附袁术,派高顺、张辽攻打沛城的刘备,刘备失败后投靠曹操,曹操派夏侯惇救援他,再次失败,失去一目,九月。高顺等破城俘虏了刘备的妻儿,曹操亲自率兵攻打吕布,到下邳城下,给吕布一封信,像他陈述祸福,吕布想投降,但陈宫等人由于负过罪,极力反对,而且对吕布说:“曹公远道而来,其局势不能持久,将军如果用步兵和骑兵驻守城外,我率领其余兵力在城门把守。曹操如果像将军进攻,我带领部队从后面进攻曹军;要是曹操只是攻城,将军就从外面支援,用不了一个月,曹操粮食全部用尽,发起进攻就可以打败曹军。”吕布同意他的看法,但又听妻子谗言,不采用陈宫的意见,暗中派人向袁术救援又亲自率领一千骑兵出城,打败后退回城内,守住城不敢出去。袁术也不能救援。吕布岁骁勇刚猛,但是谋少心胸狭隘多猜忌,诸将又各自猜疑,所以屡战屡败。曹操围攻三个月,决水围城,吕布军中上下离心,最后大败,被曹操捆绑住,几次要求松绑,曹操笑着说:“捆绑老虎不得不紧”吕布多次辩言后让曹操颇为心动,最后又被刘备一言断绝,吕布因此被曹缢杀,死前说:“刘备最不可信之。”后命丧白门楼。

纵观历史,吕布的评价大多都是骁勇善战,有勇无谋,唯利而视,轻狡反覆,未有若此不夷灭也。而我的看法是他不会重用人才,只以强暴处事,非豪杰。

希望大家也能找到一本有用的书籍,多多评价,多多感悟,这样才能真正吸收这本书的知识。

玩三国志13的心得体会 篇7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有人说过:“你我他,无论喧嚣与寂寞,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泱泱华夏二千多年的传承,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国家的历史能与他相提并论。史学家把整个中国演变的菁华,立著于书,流传至今。其中,《三国志》是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我有幸阅读这本苦涩,严谨,简练,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史书。说它苦涩,是因其简练。在《曹操本纪》中,陈寿写赤壁之战寥寥几笔带过,你根本无法读出那帆船蔽日,飞火漫天的恢弘场面。后来的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大概也是出于简练的原因吧。陈寿能恪守史书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勾勒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历史形象:统兵能力强却又刚愎自用的关羽,富国强、御兵弱的诸葛亮,具有完美高尚品格却受“忠汉”局限的士大夫代表荀!桓龈隼史人物在他的笔下显现的不只是人物的生平,连内心的活动与政治思想都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抓住要害,切入实际。但受各方面的影响,也会有曲笔,甚至张冠李戴。

?三国志》的另一特点是对正义、善良、忠君、坚韧等一系列优秀品质的赞扬与向往。陈寿父亲获罪被诸葛亮处死,而陈寿却能在《三国志》为其单独立传,并给予诸葛亮高度评价。可见,有“良史之才”的陈寿,在写《三国志》是秉承公正、正义的态度下笔的。而且在传记结尾处,陈寿会写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与看法。这些语段,使陈寿自己也化身成一个读者,叙说自己的见解与读者交流。

古人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三国志》是本精炼却又冗长的史诗。我所理解的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这部文化瑰宝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

TAG标签: 三国历史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