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做对您最有帮助的总结网!总结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总结范文 >  其它总结范文 > 内容页

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7篇

教案的写作是可以让自己在课堂中有更好的发展,我们在写教案的时候都是要做到精心设计的,以下是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7篇

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要认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过程与发展: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相关语言,让学生感悟孙中山先生小时候是个不懂就要问、善于思考的孩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的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会认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孙中山先生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孙中山先生简介、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勇于提问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的时候,你们怎样处理?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孙中山先生是怎样做学问的把。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我们来学习小时候的孙中山先生的故事。

二、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听录音朗读课文,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找出课文中生字,读准字音,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4、把生字词放入句子中,把句子多读几遍,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

5、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三、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1、什么叫“私塾”?

“私塾”与现在的学堂的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2、指名读第2~6自然段,质疑、解疑。

“流利”说明了什么?

孙中山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

他对先生请教使用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3、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质疑:以前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敢向先生提出问题呢?

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我们提问呢?

5、学习第7、8自然段。

(1)孙中山在当时的环境不敢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

(2)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小组联系朗读。

2、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五、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2、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1、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内容,使学生明白:只有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2、重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通过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从而使学生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为难点。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则成语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却是比较深刻的。为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紧扣魏王(线索人物)的疑问(也是学生的疑问)而产生释疑欲望,暗切“射雁”的原因;再扣魏王的一“惊”一“奇”,明确“空射”的结果——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由此探究结果必然性的内在原因;在学生既理清情节又欲求原因所在的时候,再精读细析最后一段,使学生明白事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同学们,在前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ě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íi。“嘣”象声词,

后鼻音,读作bè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字词学习

1.刺(c)(左边中间不要多一横);

拣(jiǎn)(右边中间不要少一横);

饶(ro)(右上角不要多一点)。

2.其他生字写法。

3.带拼音抄写生字词。

(三)作文训练

学习第6自然段叙述的顺序,写一段话。介绍学校里的花草树木(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环境的具体情况,选出学生有话可说的内容,进行语言训练)。

(四)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并写几个打比方的句子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峡谷、全身披甲、威武、海滩、贝壳、鸟粪、肥料、守卫、建设、必将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四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4.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4个。

2、积累一些形容大雨等自然现象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

4、题回“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的人文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排演课本剧练习复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故事中的情景,感受那一份深深的、浓浓的真情,体会小萨拉的优质言行所表现的善良品质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小朋友,在你们家中谁是最弱小的?

2、出示课题12、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3、读题质疑

可能出现这几个问题:1)这句话是谁说的?2)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3)在课文中到底谁是最弱小的?

二、自学

1、分学习小组进行自学,要求:1)自学生字2)读通课文3)解决问题

2、交流反馈

1)出示词语,学生互教互学音形义。

2)根据喜好分小节读课文,相互评议。

三、新授

1、指名交流解答问题,指导朗读。

1)回答“这句话是谁说的”

出示:现在……萨拉问道。

指导朗读

2)回答“谁是最弱小的”

出示:滂沱大雨……毫无自卫能力。

指导朗读

3)回答“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联系风雨来时一家人的表现,体会一家人互相关怀、互相爱护、和睦美满的真挚感情。

出示:萨拉朝蔷薇花丛走去……盖在……

指导朗读

2、师小结:对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更弱小的人。

3、齐读课文

四、表演

1、语言直播厅:找找好朋友,准备表演课本剧。

2、小组表演,师生评议。

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教学;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学习新生字;展示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诵中积累。

(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写、背中训练语言能力。

重难点、关键:1、进行口语交际。2、完成习作。3、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四、请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余生活。

1、生讲,师略记条理。

2、予以讲解、梳理。

五、评比。

1、每组选出一个上台。

2、评比谁讲得好。

六、作业:回家讲给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习作。

教具准备:带上各自与课余生活有关的器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几个同学课余生活的用品:书、画画、乐器……

2、让学生自由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二、引导写作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

2、老师点评。

三、写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

2、背诵古诗。

3、从生字中学生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区别、组词、掌握多音字

二、古诗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2、师范读,学生跟读

3、议议诗意:一个小孩坐在河边学钓鱼,他倾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半掩着他的身体。过路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示意不让问路人靠近,唯恐发出响声把要上钩的鱼儿吓跑了。

三、学习新生字。

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方法:电教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世界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平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朩”,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小男孩是怎样吩咐高尔基的?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TAG标签: 课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