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做对您最有帮助的总结网!总结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总结范文 >  教学总结范文 > 内容页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 篇1

一、教材分析: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

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 篇2

1、能力与知识基础

初二1班为重点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具有较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与其他同学通过讨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批判他人的观点。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已经从生活经验中有了初步了解,但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还存在着相当模糊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点:自我意识水平迅速提高并逐步趋向成熟,学生行动具有主动和自觉,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性迅速增长。感知心理品质日益趋向成熟,感知的目的和计划性越来越明显。

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①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②知识目标: 理解滑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教学策略分析

鉴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采取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教学过程实施

一、确定小组规模和合作空间。本次合作学习选在物理实验室,为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使用共同的材料,小组为4人一组,初三(1)班65人,其中一组为5人。

二、备好教案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

1、材料的相互依赖,全组共用一组实验器材。(一个弹簧秤,3—4个木块,一块玻璃板,一块毛巾及学生实验其它器材)

2、目标的相互依赖。小组成员共用一份实验报告单,要求填写一个实验结论,如结论不一致,小组必须通过实验验证或讨论解决。

3、分派职责。除参与讨论和学习外,小组成员还应担负另一职责,以协助其他组员更有效的合作。这些职责包括(1)组织者(保证整个小组实验顺利的进行和不对其他小组造成噪音影响)

(2)理解检测者(保证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有条理地阐述如何得到某个答案或结论)

(3)综合概括者(复述整个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

(4)记录员(填写实验报告单)

三、布置课前任务

1、教师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并提出问题: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小组课下讨论并记录讨论的结果,在实验中主要有以下猜测:

(1)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3)可能与运动速度有关?

(4)可能与接触面的压力有关?

(5)可能与运动方向有关?

说明猜测的理由,并讨论如何验证这一结论的实验方法。

为保证小组的有效性,明确小组分工:

1号 组织本小组活动进行

2号 负责简要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情况和贡献

3号 检查小组成员对结论的掌握

4号 记录讨论结果

3、教师解释本次活动成功的标准:猜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验证的方法具有说服力和可行性。不一定与教科书上统一。

教师要求学生上交讨论结果,并验证所需器材,实验室不能提供该器材的,可以选用其它代替器材,课前应向学生说明,学生能自备的,上课时可以自带。

教学过程

1、教师检测课下讨论结果,随机抽查2—3名非同组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本小组结论及理由。教师给学生打分,并记入学生所在小组的考核成绩。

注:为保证公平性,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小块硬纸片上,并放入讲台桌上的一个小盒里,每次抽查时的学生名单,为教师从小盒中随机抽取的。

2、教师以第一个问题为例,示范如何验证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研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时,应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如应让压力相等、接触面积相等等。只有这些因素确定后,讨论的结果才具有相关性)教师强调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如应保持物体匀速运动等。

3、小组验证猜测结果,教师监督和观察学生的行为。

4、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结论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无关。

结论Ⅱ:滑动摩擦力与表面粗糙程度有关,且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结论Ⅲ: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结论Ⅳ: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且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教师说明:由于同学们在拉动木块的过程中,不一定就是匀速的,所以数据有一定的偏差。

三、评估学习效果和评定学生合作情况

1、收尾工作: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2、评价学生学习的质与量:课本后习题

3、评估小组的合作效果:小组总结本次合作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以及下次需要改进的措施。

4、学生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