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1
本课是一节对知识目标要求非常简单的数学课,课本的编排和设计是先复习分数单位,再通过分数组成法加上直观圆形图片的演示,得到结果,最后总结法则。这样的编排和设计对落实知识目标非常快速和有效。自己设计想法是能否在一节简单的数学课上上出数学味来,让学生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学生的数学思想也能得到相应发展。但上完课后,我感触良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现总结如下:
一、较好的几点:
1、采用“猜想、验证”的模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
高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具体抽象思维转变,这对于采用“猜想、验证”的模式提供合适的土壤,所以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们说3/5+1/5=? 3/5-1/5=?学生通过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的学习很快说出答案,通过你是怎样想,学生通过观察式子,得出“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老师提问:“为什么这样算?”学生回答不上,将新的计算方法作为猜想,接着介绍“四色猜想”,然后让学生想方法去验证,学生通过经历“猜想-----验证”的教学过程,“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就种植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以后碰到新的或难的数学问题时就可能会尝试用这种“猜想、验证”的方法去解决。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记得外国的一位有名教育家说过:如果你看一遍,你可能记住了;但是如果你做一遍,你就学会了。在验证猜想新计算方法时,让学生想不同方法去解决,这时学生从学过知识经验出发,经过折、画、做等多种手段。得出:折纸法、画图法、化小数法,分数组成法等多种方法去验证猜想。使学生变“学数学”为做“做数学”,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想方法“验证、猜想”时,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汇报。
二、不足的几点
1、临场应变处理能力不强
当我提出:为什么可以按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时?一位学生举手回答:可以将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分别取1份和3份,加起来就是一个圆的4份,也就是这个圆的4/5,这时我没有作为一个生成的很好资源和方法,也就是验证的其中一个方法:折纸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来验证?
2、上课不够镇定、紧张
表现在:
(1)当介绍画图法,我虽带上了三角板,但却忘记了用三角板来画线段图,缺乏教学示范性。
(2)在学生汇报多种方法时,学生说的都是加法:3/5+1/5=?,而没有引导让学生说减法:3/5-1/5=?。
三、二度设计
上完课后,我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深入的反思,下面是我几种的二度设计方案:
第一种设计方案:采用傅科的“ 比较方法最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再进行小小的修改。
前面环节“猜数-----想起哪些数学知识-----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不变,提问:“3/5+1/5=?, 3/5-1/5=?你会算吗?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生汇报多种方法,然后再比较方法最优化。在比较方法最优化时,傅科的原设计是给出两组式子:
3/7+2/7=? 3/7-2/7=?和“1/120+7/120=? 7/120-1/120=? 让学生用刚才的多种方法去计算再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得出哪一种方法最优化,得出结论水到渠成,比较省时省力。但我个人觉得这样导向性太强,不如这样设计:学生汇报完多种方法后,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将学生根据喜欢方法的不同分成几组人,进行分组辩论:“说出你喜欢的理由,为什么你不喜欢其它方法,请举例反驳。”以分组辩论进行比较方法最优化,(当然老师要预设到出现极端生成可能是全班同学都喜欢同分母加减法法则,这时可以老师作为其它方法的代表跟全班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可能对学生思维发展更有利些,但对老师上课组织调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种设计采用“猜想来----验证”模式
前面环节“猜数-----想起哪些数学知识-----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不变,提问:“3/5+1/5=?, 3/5-1/5=?你会算吗?”在学生说出答案后,让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回答:“根据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减”,老师说这是我们在三年级已学过的分母不超过10的同分母加减法就这样算。如果分母超过10的同分母加减法也这样算吗?请你想方法验证(如有同学不同意,请写出你的猜想再去验证)。发验证表让学生举例验证,然后主学生汇报不同的验证方法,得出猜想成立,最后是练习应用,这种设计也比较省时,对于得出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第三种设计是以“猜想---验证”模式为主线+“比较方法最有效” 这两种不同的设计能否相结合,我个人觉得可以,因为当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猜想(也就是新的计算方法)成立时,学生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旧的.几种方法都能解决同分母加减法计算,我们还要这样费力去验证总结新的计算方法呢?这就有必要将新旧方法进行比较哪一种最优化。(而不能用一句新方法简单来回应学生,这样对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的严密性和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没有什么帮助。)但是这样设计,课堂的容量变大了,对老师的上课处理能力要求更高。
上面一段话是我个人的看法,不知对不对?敬请指明。如果是行的话,下面是我对自己上课的流程进行瘦身处理:
前面按照“猜想---验证”模式不变,将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迁移到分母超过10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作为猜想,然后学生想不同方法验证,汇报时可用电脑展示(当学生汇报方法确实比较少时,可以老师通过电脑补充介绍其它方法),这样可以省一点时间。接着老师提问: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然后让学生按喜欢不同方法分成几组人进行辩论:你喜欢的理由,为什么你不喜欢其它方法,请举例反驳。得出新方法是最优化的方法,最后在练习应用。在竞赛第二关抢答时,删去较难的两道题,因为抢答题不需要题目难度太高,同时把拓展延伸环节(“如果分母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减,该怎么解决”)放在课后作业去处理。
四、体会和感想
通过这样一次赛课,使我看到了不足和差距,这几年很多老师都在进步,而自己却停留不前,特别要加强上课时临场应变处理能力和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语言的简洁、准确、幽默性。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争取教学上更大的进步。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2
一.本堂课教学的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机会,同时也锻炼、培养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整堂课设计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知识由学生自己迁移——让学生在恰当的生长点上顺利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和认了分数及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新授课之前先练习了四道题,复习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算理,又在复习分数的意义中引入猜测,通过习旧引新,承前启后;再通过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悉的分吃西瓜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运算图式。教材通过是现实的问题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既然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因此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本课以分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或折纸,边涂、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在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之后,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学生正是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简单的计算,在课没展开前基本都能计算,这节课属于典型的“复习铺垫—知识迁移解决问题—比较归纳、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后练习”课例,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过于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往往在计算方法上下了重功夫,认为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可以了,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形成计算机能,因此这样的课只要十分钟就能解决,可以说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简单。至于运算的意义、运算的算理,学生感受是不是深,运算的算理是否理解,总觉得患得患失。
三.但在这次的备课上课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听了一位老师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后,使我更深深地体会到:其实计算教学更肩负着计算的意义和算理的理解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从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入手,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分数的加减法同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思考方法、计算步骤基本一致,就是计算的方法不同。使学生在初次接触分数的运算的时候就建立了良好的运算意识,为将来接触分数应用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四.通过这次教学,使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要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人,应该会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会把简单的东西教得有厚度。今天这堂课的厚度我想就要体现在当学生针对性的对这道题进行分析、运算时,学生明确了计算的道理、方
法,学生就能够结合这一道理很快的解决其他问题,从而从众多的普遍中总结出具有概括意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