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松果》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采松果》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采松果》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采松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课:秋天到了,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出来玩耍。松鼠妈妈想看看小松鼠“采松果”的本领有没有进步。于是他提议要和小松鼠进行一场采松果的比赛。经过激烈的比赛,结果出来了。你想去看一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力图创设一种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轻松和愉悦。)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从屏幕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同学们先和同桌说一说。
2. 同学们可能提出的问题有这几个(大屏幕列出,一共有采了几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几个松果?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几个松果?在此说明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几个其实就是求小松鼠比妈妈少几个)。
同学们我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你会解答吗?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出示: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3.师:我们要求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必须知道什
么条件?怎样列算式呢?(25+4)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呢?(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求一共采几个松果,要用加法计算)究竟应怎样解决25+4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或计数器代替松果摆一摆、拨一拨。
4.组织学生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和怎样拨的,要求:想一想在摆和拨的过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讨论计算的方法。
5.指名上台演示摆和拨的过程,且边演示边叙述。(1.先把4根和5根合并在一起,再把2捆和9根合并在一起一共是29根,2.在计数器上先拨上25,在个位上再拨上4,)(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活动,不仅可以得到结果,还能体会到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6.揭示算理: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发现了什么计算规律?离开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会口算吗?学生回答,集体评议。(强调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设计意图:因为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牢记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形成了这种认识后,才能在笔算学习中不出现大的偏差。体会到口算和笔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有利于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便于进位和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教学。)
7.课堂小结:一边演示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算法一边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同学们25+4= 29(个)你会算了,那么 4+25=你知道等于多少吗?(为什么25+4= 29(个) 4+25=29(个)也等于29呢?(在此进一步渗透加法交换律:因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要求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要把“松鼠妈妈采来的25个”和“小松鼠采的4个”合起来,在摆小棒、拨计数器和口算的过程中,都要注意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要个位加个位,其实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8.讲解完成后出示第二个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究竟应怎样解决呢?请各学习小组用小棒和计数器代替松果摆一摆、拨一拨。学生在前面加法的基础上,自主探究25-4的算法。
9.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和怎样拨的,想一想在摆和拨的过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讨论计算的方法。
《采松果》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 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故事)
教师: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头,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师:听完故事后你知道了什么?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二、讨论探究。
(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预设:
生1: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3: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4: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最先列出算式?
生齐:25+4=?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算器等。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学生预设:
生1:我用摆小棒的方法解决的。
生2:我用拨计数器的.方法解决的。
生3:我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的。......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些种算法。那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算器、口算、摆小棒、列竖 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单?
(三)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它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 法却是一样的?
学生预设
生: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三、 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出示课件“练一练1”,学生看课件,说一说图的意思.
师:有22只小熊,小猴比小熊多6只,由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
怎么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集体订正,并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2.出示课件“练一练2”.
问;图中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了大恐龙和小恐龙的身长,就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求“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或小恐龙比大恐龙短多少米”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学生做完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3.爬杆比赛.
31+6=
46-4=
66-5=
33-3=
3+64=
53+6=
82+5=
25+3=
67-2=
69-3=
5+64=
79-7=
同桌的两人进行比赛,看谁爬得快.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及时纠错
4、发现规律,提高速度.
填一填,看你能发现什么.
(1)42+3=□ (2) 62+5=□ (3) 7+40=□
3+42=□ 5+62=□ 40+7=□
让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再观察,或先观察再计算,说一说发现什么,怎样能很快地填出得数.
试着给同桌出一组这样的算式.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很开心吧!当然,开心的同时又学到了许多知识,
有很多收获。把你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数学课堂因有你们会
更加精彩!
板书设计 加减
25+4=29(个) 25-4=21(个)
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采松果》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之后,初步认识、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本课时利用“采松果”童话情趣,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探索过程,把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和合作意识。设计练习1、2题,目的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练习第3题和游戏活动的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快速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第4题的计算探索,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目标:
1、 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3、 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本节课主题图)、游戏棒、计数器、有算式的萝卜卡片若干个、小兔头饰若干。
学具准备:
计数器、游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开火车游戏(大屏幕显示整十数相加减算式),学生口算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二、探索新知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大屏幕展示主题图,讲故事导入:冬天到了,松鼠妈妈带领小松鼠去采了些松果准备过冬,大家看看小松鼠和妈妈分别采到了多少松果?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
生1: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 探索计算方法:
(1) 根据提出的问题列算式。
师:我们一起结局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我列的算式是25 – 4。
师:第二个问题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2) 怎样计算25+4和25 – 4,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提示:用自己的学具)。
(3) 交流反馈:
请小组长汇报自己小组内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算法演示和讲解。
生1:我用5+4=9 20+9=29
生2:我是用小棒一根一根数的。
生3:我是用计数器先拨25,再在个位上拨4就得29。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可以用小棒一个一个数,也可以用计数器拨,还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几,然后进行两个一位数的加法,再加上这个数。)
三、深入练习,巩固新知
1、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23页第1题和第2题。教师激发引导: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数学问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的知识解决吗?(独立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2、 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理由。
3、 试一试:(课本23页第3题),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4、 游戏:小兔拔萝卜。
出示卡片,请同学们戴上小兔头饰抢答,谁先答对卡片上的算式,请谁拔去一根萝卜,看谁拔得又快又多。
5、 想一想,填一填。(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大屏幕展示:
24+5= 13+5= 7+40= 62+6=
5+24= 5+13= 40+7= 6+62=
(1) 先计算第1、2组题,找出上下对应的两题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很快填出得数?
(2) 再计算后两组,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仿照自己想一组算式,并计算。
四、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 口算:
15+3= 27 – 4= 38 – 7= 22+6=
2、 比大小:
28 20+6 32+7 7+32 46 – 4 40+6
13+6 20 19 26 – 6 63 68 - 3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非常棒,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在计算时要注意把两位数先看作整十数加一位数,再计算。
《采松果》教学设计4
授课班级:一(11)班
授课内容: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采松果》
教学用具:小棒、计数器、卡片、图片、ppt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这些加法。
2、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以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并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出示松鼠卡片)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
师: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特别的开心,因为松鼠妈妈带小松鼠去采它最爱吃的松果,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采了多少吧!(出示ppt课文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讲解一下25和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谁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问题一: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个松果?
问题二: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问题三: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出示问题卡片)
3、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个松果?
请学生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9
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问学生4根小棒是摆在5那里还是20那里。
拨计数器解决问题,4个珠子是拨在十位上还是拨在个位个位上,为什么?
(总结应该先算个位上的5+4=9,再算20+9=29)
4、出示数学卡片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
5、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请学生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问学生是从20里面拿掉4根,还是从5里面拿掉4根?
拨计数器解决问题,4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
(总结应给先算个位上的5-4=1,再算20+1=21)
6、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
请学生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示学生这个问题的算式和上个问题的算式一样,算法也是一样。)
7、小游戏(我出几你出几,它们之间相差几)
三、巩固练习
书本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采松果
25+4=2925-4=21
5+4=95-4=21
20+9=29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