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快到了,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诗句古诗,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中秋的诗句
1、人间共赏中秋月,酒社诗家意味长。——黄庶《中秋夜月》
2、待月中秋上古城,迥然光掩别宵明。——潘阆《中秋月》
3、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中秋夜月白如银,照见东西南北人。——白玉蟾《山歌三首·中秋夜月白如银》
5、人生几个中秋节,那得都将笑眼看。——宋伯仁《中秋月》
6、锁定玉楼云不卷,两街灯火作中秋。——项安世《中秋无月》
7、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王守仁《中秋》
8、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开。——徐放《奉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来字》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作》
12、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13、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4、百年看月几回盈,那得中秋度度明。——袁宏道《中秋对月同散木作》
15、馀姚江上中秋月,自买扁舟一个归。——苏泂《复过二首·远水连山碧四围》
有关中秋的诗句
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3、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5、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6、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7、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9、今宵楼上一尊同。——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10、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1、当年弄影婆娑舞。——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2、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13、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4、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5、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中秋节的风俗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中秋节是几月几号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每年中秋节都是八月十五。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El。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到魏晋时期,中秋逐渐融人人文色彩,在晋时偶尔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在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四夷臣服、自信与浪漫的时代氛围中,中秋节俗得到随意而自由的演进。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
何时有中秋节
成书于南北朝时代,我国目前最早专记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岁时记》惟独无中秋记事,唐代成书的《初学记》也不见中秋节文字,所以书上并不能查到中秋节的来历。但事实上晋代已有赏月习俗,《晋书》中记帝王“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之事,即是例证。唐宋以降,赏月之风大盛。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问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聚会、会集),至于通晓。”另据吴自牧《梦粱录》载:
“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据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
由此看来,中秋成为节日,是在唐代。到宋代,中秋节日风俗活动大大丰富起来,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蔚然成风,一直延续至今,这是比较权威的中秋节来历。